BISFF2021 | 华语竞赛单元:“虚构”的旅程
华语竞赛单元
“虚构”的旅程
人们一边将短片创作与自由、探索、多元等话语联系起来,去赞叹短片作为一种影像形式可能拥有的表达空间与实验的可能性,去褒扬青年作者在短片创作中展现的创造力;一边迫不及待地将这种创造力与产业、资本、乃至国族电影的未来勾连起来,试图让创造力迅速转化为某种经济或文化效益。其结果或许就是不断扩张的短片节展版图和逐年上涨的投递量。
面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出现的短片节展以及其呈现的选片取向,BISFF华语单元如何定位自身?当泛滥的影像超越文字构成我们获取信息、理解现实的主要媒介时,我们如何思考影像在当下的意义?当短视频成为动态影像经济的绝对霸主,当人们被大数据算法推送区隔在同温层,当权威被不断被消解、话语权不断分散,对多元、另类(alternative)短片形态的鼓励和提名是一种自我狂欢,还是一次微弱的“抵抗”?
一个节展、某一年选片都难以承载这些提问,但这个小小竞赛单元的遴选与呈现确实伴随着这些思考。最终,这份片单也未必是一个答案,但依然希望它至少可以成为一份索引,一个通往“虚构”旅程的指路牌。在入围BISFF2021竞赛单元的23部华语作品中,我们发现青年创作者对某些共同主题的关注和探索,这些共同让我们或许可以以如下的逻辑来介绍它们。
将家庭、故乡作为自我表达的起点,似乎正在成为近年来青年创作的一种普遍趋向。他们或将故乡隐匿于想象性叙事之中,如《亚洲铜》、《赤子》,或诚实地审视自我与家人的关系,如《和爱有关的日子》、《梅花的名字》,或将私人记忆与地方史勾连,如《鞍山日记》、《嘎原》。在讲述家人、家族及故乡的同时,他们也在确认和思考自我。
同样,近年来也见证了一大批女性导演创作的涌现,并在本届竞赛版图上占据了半壁:《亚洲铜》、《日出》、《水中女孩》、《儿童文学》、《和爱有关的日子》、《梅花的名字》、《朵丽》……如果我们拒绝从本质上去定义什么是“女性的”(亦不作为“男性”的他者),那么至少可以说这些横跨剧情、纪录和动画等类型的作品表达着作为“女性”生活于不同时代的真实经验。
有些作品明显携带着对社会议题或热点事件的映射:《头绳,鸡蛋,作业本》、《朵丽》、《快乐的死》、《显微镜》……议题、事件或典型情境构成创作的想象性起点,透过具体个人的生活延展。它们似乎在提出:在泛娱乐化的今天,除了制造认同与宣泄情绪之外,有关个体的虚构叙事是否有可能通过将观者卷入某种具体的处境,从而构成一个公共讨论与伦理想象的试验场。
还有一些作品没有选择明显的社会事件,却以或个体化的叙事、或实验性的表达捕捉到了我们时代的当下性。《我的隔离熊》、《重返桃花源》、《成为海洋的一千零一次尝试》、《循环的夜》、《独木舟之旅》、《保安王国》都呈现出这样的特质。它们或有关被科技、互联网与城市形塑的现代体验,或生发于全球化时代个体跨境、流动的离散经验,或在这个日趋保守封闭的时刻重新召唤我们对世界、远方的想象。
与对当下的捕捉构成对照的,是一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历史。《直到海里长出森林》、《赤子》、《潮汐隧道》、《鞍山日记》都以不同影像形式尝试重述/解构历史--或以个人记忆为宏大历史补充下残酷或深情的注脚,或在废弃的历史遗迹之上建筑新的想象。这种朝向“过去”的回望在充盈着“进步”、“未来”话语的当下显得珍贵,它提醒着我们:如何理解过去也决定着我们可能走向何种未来。
还有一些作者在影像层面展开实验:摒弃叙事、探索视觉感知的《球体公式》、《成为海洋的一千零一次尝试》,将游戏虚拟空间与历史影像档案结合以视觉化口述史的《直到海里长出森林》、以“土味”赛博科幻具象化德勒兹理念(“思想即影像,大脑即银幕”)的《给一位影像工作者的风水指南(天干地支篇)》。
任何概括都难免流于简单粗暴、挂一漏万。这些作品或许在某一点上分享着共同,却又在诸多其他层面千差万别。必须承认,这篇前言本身也只是联结它们的诸多可能的一种,任何观众都可以在观影后生发自己的版本。如果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创作自由,那么至少我们依然拥有观看和想象的自由,并且依然可以相信观看、对话与持续思考可能带来的启发。
最终,这些影像带领我们进入的是一趟通往“虚构”的旅行。这里借用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定义:“虚构”并非幻想,也不与现实对立,它只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再分配,创造另一种对现实的感知,发明新的感知共同体。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重新拥抱差异、联结彼此。(佟珊)
华语竞赛单元·导读
本单元共分为5个部分。
复制以下各影片关键词后,点击文章右上角 ··· 按钮,选择“搜索页面内容”,黏贴文字后即可跳转阅读。
CN1
亚洲铜 | Asian Brass
直到海里长出森林
When the Sea Sends Forth a Forest
赤子 | If You See Her, Say Hello
潮汐隧道 | The Tidal Tunnel
CN2
和爱有关的日子 | Days of Love
循环的夜 | What Can I Hold You With
头绳,鸡蛋,作业本
Hair Tie, Egg, Homework Books
重返桃花源
Return to the Peach Blossom Wonderland
鞍山日记 | Anshan Diaries
CN3
朵丽 | Lili Alone
独木舟之旅 | Kayaking
水中的女孩 | Girl in the Water
球体公式 | V=(4/3) πr^3
保安王国 | Security Kingdom
CN4
梅花的名字 | The Name of the Plum Blossom
显微镜 | Microscope
儿童文学 | Growing
我的隔离熊 | My Quarantine Bear
CN5
日出 | Sunrise
嘎原 | Gayuan: Life in the Mountains
快乐的死 | The Executioner
成为海洋的一千零一次尝试
One Thousand and One Attempts to Be an Ocean
给一位影像工作者的风水指南(天干地支篇)
Feng Shui Guide for an Filmmaker
1
马故渊 Ma Guyuan
导演、编剧、摄影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士,北京大学戏剧影视学系硕士,伦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硕士。
编剧和导演的短片作品《亚洲铜》入选英国邂逅电影节;编剧和导演的短片作品《墨水》入选华语青年影像展年度短片荣誉推荐、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德国柏林KUKI电影节。
刘广隶 Liu Guangli
1990年出生于中国湖南省冷水江市,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2020年毕业于Le Fresnoy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影像研究中心。
他关注“图像生产”及新媒体技术,艺术实践涉及绘画、影像艺术、3D动画和虚拟现实等领域。他的作品常试图探索数字媒介如何影响我们的当代叙述和集体记忆的重建。
张家骏
边禧暎
张家骏
毕业于伦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短片创作曾入围柏林,瑞士VISIONS DU REEL等影展。2017年作为六名亚洲青年导演之一入选是枝裕和为导师的釜山电影节AFA亚洲电影学院,长片剧本《远洋》斩获首奖。目前正在筹备处女作电影《所有忧伤的年轻人》。
边禧暎
是一名年轻建筑设计师和电影人。她领衔的建筑项目包括韩国蔚山港的地标建筑“ULSAN TERRACE”等,建筑出版项目曾在包括威尼斯双年展的世界各地展览展出。在电影方面,她相信创作无国界,愿意与世界各地不同的艺术家合作,以电影作为媒介探索空间与场所。
马罗安凌 Malo Anling
马罗安凌,青年导演、编剧,2021年完成影像短篇集《幻山山市》卷一。
苏钺秦 Su Yueqin
1995年生于河北,暨南大学国际政治、新闻系毕业,香港浸会大学电影电视与数字媒体硕士。
2015开始踏入新闻界,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个人,曾拍摄有关广州城中村的新闻片,逐渐借此转向纪录片创作。 《和爱有关的日子》是她的处女作。
申迪 Shen Di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短片《动物凶猛》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基金会二等奖。长片项目《好生意》曾入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市场,入选HAF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
罗润霄 Luo Runxiao
青年导演/编剧。2000年出生。16岁开始自学电影,拍摄纪录短片,现就读于纽约大学帝势学院电影系本科。
剧情短片处女作《头绳,鸡蛋,作业本》入围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罗润霄是历史上最年轻(21岁)入围 “欧洲三大电影节” 的中国导演,也是中国第一位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00后导演。罗润霄的作品着力于现实主义题材,围绕着人物探寻真实自我的母题展开,讨论暴力的影响与根源。
彭浩旻
黄钺
骆煜超
彭浩旻 Peng Haomin
彭浩旻是一名独立动画作者和新媒体艺术家,2021年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被学院授予杰出新锐艺术家奖。作品曾在多个电影节及艺术节展映,包括Slamdance电影节(获评审团大奖),Adult Swim: Off The Air,GLAS动画节,新千岁空港动画节,Image Forum,Bit Bang数字艺术节,亚洲数字艺术展等。目前他正在开源三维软件里种花花草草,戴着墨镜赏太阳。
黄钺 Huang Yue
1997年生,是一位艺术实践者。于202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工作室,2021开始在伦敦学习媒体艺术。目前正在对深度学习展开文化研究并感到深深的困惑。作品展出与多个电影节和展览,包括亚洲数字艺术展,Glas Animation Festival, Slamdance Film festival, Image Forum Festival, 中国跨媒体艺术节。
骆煜超 Luo Yuchao
骆煜超是一名媒体艺术创作者与艺术策划工作者,本科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深圳。作品致力于通过影像、交互和装置等形式探索人、城市、自然和科技的关系。作品入选多个国际电影节与艺术展览,并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及克罗地亚等国家展出。
董秀智 Dong Charles
生于辽宁鞍山。本科毕业于纽约大学 (NYU)电影专业,目前是美国电影学院 (AFI) 导演系的一名研究生。
他的作品《课后》在众多国际电影节展出,如圣塔芭芭拉国际电影节,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并在2020年东京亚洲短片电影节 (Short Shorts Film Festival & Asia) 获得了亚洲国际单元最佳影片。他的第一部纪录片《鞍山日记》提名了第四十八届学生奥斯卡奖纪录片单元。
邹静 ZOU Jing
1984年生,福建人,目前生活在上海。
《朵丽》是邹静的首部电影短片,该片获得第60届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最佳短片奖,第69届墨尔本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奖。她的最终目标是编写和导演探索现代中国生活真相的故事片。
王柯静 Wang Kejing
1993年生于浙江衢州。独立导演。2018年取得麻省艺术与设计学院摄影及相关媒体方向纯艺术硕士学位。
作品短片《独木舟之旅》(Kayaking)入围2020 Doclisbo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里斯本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
黄诗柔 Huang Shi-Rou
独立动画导演、插画家。
擅长以手绘动画探讨女性感官、感觉的视觉化,动画风格像是被包裹在细腻、柔软的云朵中。作品入围法国昂西、萨格勒布等国际影展,并且列入国美馆典藏。
鲁瑞琪 Lu Ruiqi
笔名黑犬,生于1999年。曾旅日学习电影,活跃在小说、影像等创作领域。
倪瑞迪 Ni Ready
倪瑞迪是一位独立的非虚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旅行者,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的纪录片媒体硕士。
他的作品聚焦在普通人的公民生活如何反映更大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着眼于东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引起的地缘政治冲突,并深入探讨这些冲突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影响。
施向宇 Shi Xiangyu
1997 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现工作生活于上海。2019 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动画专业,2021 年硕士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电脑动画专业(MFA Computer Arts)。喜欢坐在海边思考。
王平波 Wang Pingbo
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现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故事片导演创作专业。拍过些短片,喜欢拍片。
梁静圆 Liang Jingyuan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16级影视系电影导演方向,在校期间拍摄多部短片作品。
2019年拍摄个人短片作品《隐欲渡口》入围第十五届中央戏剧学院学生影像展,获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提名;入围第八届中国国际女性影展(CWFF)国内青年短片竞赛单元。
马维佳 Ma Weijia
独立动画电影导演,动画专业教师。
她的纪录片作品《我的隔离熊》获得瑞士真实纪录片电影节特别提及奖。动画短片《河岸》获得棕榈泉短片节最佳动画短片奖、奥地利女性动画节最高奖、德国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节最佳观众选择奖,和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动画银雨果奖。学生时期的动画短片《父亲与河》《抢狮头》也曾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
谭墨 Tan Mo
80后 , 现居无定所。2009年栗宪庭电影学校第三期结业,2018年波兰罗兹国立电影电视戏剧学校导演系研究生毕业 。目前正在制作第一部纪录长片《一颗痣的自白》。
许烨 Xu Ye
毕业于荷兰Master Institute of Visual Culture, 以平面设计为职业来支撑故事叙述的个人目标;尝试将动画与影像结合,创作非盈利的科普、人文故事短片。
黄玥 Huang Yue
生于1992年,电影作者、独立艺术家,MFA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
毕业短片《2069,花咪来信》入围2020 Student Academy Awards半决赛、2020年瑞士尼翁真实电影节的预选环节,并于2020年在北京国际短片联展上放映。目前他的兴趣点和创作主要集中在当下中国大城市的发展状态,及此状态下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中不同阶层的个体--其相互间彼此关联与各自存在的方式。黄玥现定居上海,他和张灏严一同从事艺术电影及纪录片的制作、拍摄和剪辑工作。
王裕言 Wang Yuyan
1989年出生于青岛,毕业于Le Fresnoy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影像研究中心,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
她的作品以影像和装置的形式,从无尽增殖图像工业生产链中获得灵感,尝试捕捉现代生产主义中异化的工业劳动,以及人在机械性复调劳动关系下的恍惚状态。影像作品曾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鹿特丹电影节、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欧洲媒体艺术节等国际影展并多次获得奖项。
余果 Yu Guo
余果1983年出生于四川通江,于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余果的创作涉及绘画、录像、写作等多种媒介。他的工作以空间实践为向导,强调用身体结合媒介的记录方式进入现实空间。根据空间实践,余果强调用身体和媒介结合的方式记录发生在现实空间中的创作过程。近期作品注重影像和文本间的相互编织,以及社会现实中可见与不可见的互相渗透。